那些被迫接受的“爱”与成长

看完电影《狗十三》之后,难受了整整一晚上。

就好像是某些早就顺从的,习以为常的成长突然被翻出。血淋淋的内心深处,在大荧幕上铺陈开来。整个电影的节奏都平淡到不像是一个故事,但就是这种平淡,淡到触目惊心。

晚上我辗转反侧久久没有入睡,也不是完全的共情,只是在故事里找到了一丢丢自己的影子。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而一部电影里最成功的点,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也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脑海中一闪而过曾经自己,突然涌上来的难过或是欣慰,那些跟着故事一起走过的心境,都可以叫做共情。这是我觉得曹保平导演最厉害的亮点。

我的第一个情绪产生波动的点,是在李玩被爸爸打完之后,爸爸跟她道歉的时候。

“我也是为了你好。”

那会儿我整个人像是触了电一样,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一闪而过。我真的听过太多次这样的话了。

就算不是被打,也有很多次被训责到哭,再到被大声制止哭泣、满脸鼻涕眼泪吃着白米饭的时候,妈妈会说,我这是为了你好。我们逐渐学会妥协,学会在明辨是非这件事上,逐渐把自己心中的是与非藏起来,因为无论如何也逾矩不了所谓的阅历和大人。

我本以为自己难过的只是那些似曾相识的妥协,后来才惊觉,其实是成长岁月里最终失去的自己。心里曾有过的是非,都被埋藏起来了,被所谓的“为了你好”掩盖。后来岁月里的那些来自长辈口中的“长大了、懂事了”,在这个时刻里都显得太过于讽刺,以至于不敢去回想曾经那些自己打心底想要反抗,却不得不趋于现实后的妥协。

也可以说是「听话」。

片头的「狗十三」这个标题打出来的同时,下面的英文翻译是「Einstein and Einstein」。

在影片结束之后,回忆起这个翻译:“和牛奶与酒”,其中的深意真的能让人回味很久。“是李玩十三岁的青春,是离别,也是各种不同的遗憾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十三岁都变得很可笑”。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我没有。”

我很喜欢李玩对平行时空的解读,这同时也意味着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对她来说的重要程度。一个对物理极度痴迷的女孩子,给自己的狗起了几乎是殿堂级的物理学家的名字。

那些在现实中完不成的事情,是不是都能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被完成。那些找不回的伙伴,和趋于现实的妥协,是否都只能靠对平行时空的信念去完成。

最可悲的是,我们大部分的青春里,都只是允许拥有这样一个信念而已。

真正的大人连信念这个词都早就消失殆尽。我仔细想了想,我好像很久没有过这样的想象了。我们活得越用力越真实,和曾经不想要成为的样子就更近一些。

故事用一种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方式结了个尾。

我们总要接受这个世界,接受不完美,接受冷漠和规则。

“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就好像是固定的成长模式和一定要懂得的社会规则一样,无论我们怎样对抗这个世界,也只能在自己强大之前喝下不爱喝的牛奶,接过不喜欢的人手里的红酒,大口嚼着所谓美味的狗肉。强大之前,必须示弱才能得以生存。

狗十三这部电影,是我们被纠正的,本该多彩的青春。

其实,我看到的自己的影子并不多,但就是没完没了的难过从心底溢出来。觉得太多无奈自己改变不了,也有太多挣扎在一点点涌现,却因为时间被全部掩埋,这件事真的太悲伤了。

如果重新叫我做一个选择,我想做一个不乖的成年人

 


返回首页 | 2024年单独招生专栏 通知公告 | 信息公开 | 智慧校园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