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高等专科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作出自我评估。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学校概况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阜新师范专科学校,58年来几经更迭演变,19934月更名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按照省政府关于地方院校调整的精神,自1999年至2014年,阜新师范学校、阜新职工大学、阜新市财贸学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阜新分校、阜新公路学校相继并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使学校形成了集高等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电大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办学体系。学校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5533名,其中高职在校生4123名,中职在校生1410名,成人教育学生5300余名。

学校教学机构设有九系六部,即工程系、计算机信息技术系、机械制造工程系、公路与建筑工程系、人文系、财经系、外语系、蒙文系、农牧系、综职部、师范部、成教部、电大部、思政部、体育部。学校原开设高职专业43个,2016年调整为38个高职专业,另开设10个中职专业。学校拥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浴室等教学生活用房和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41.5万册,各种中外期刊600多种。学校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鉴定制冷工、计算机操作员、花卉工和汽车维修工等25个工种。学校拓展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与韩国新罗大学建立协作关系,已有六批留学生赴韩国深造。

(二)学校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阜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学校各项建设,2013年投入5059.16万元,2014年投入5623.36万元,2015年投入7034.98万元。按照国家标准,生均拨款2015年为1.53万元元。

(三)教学、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达标

学校现有学生宿舍 6栋,建筑面积37030.5平方米,共有4224 铺位,均为4-6人间,以4人间为主。生均宿舍面积为8.9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6.5平方米的标准。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77264.48平方米,生均14平方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大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条件的改善,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校区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实现了南北校区网络线路的互联互通。学校现有网络为光纤接入,接入互联网带宽100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00Mbps,网络信息点 1300个,确保校园网络高速互联,并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逐年增加设备投入,确保教学用机,现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555台,基本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需求,确保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同时,学校逐渐推广校园一卡通,成立了 “一卡通管理部”,设立卡务中心,目前累计为师生办理开卡激活业务3000余人次。实现了食堂餐费收缴一卡通功能,方便了全校师生员工日常就餐。在学校各楼宇中安装门禁设备,确保校园安全。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学校积极建设安全稳定的核心数据中心和标准化校园门户网站,并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大力加强多媒体实验实训室建设,确保多媒体教学工作。学校现有计算机广场2个(南北校区各一个),公共机房7个(用于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实训),专业机房20个(用于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和实训),多媒体教室16个(用于各系部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现代化实训中心42个(用于数控机床教学,数控汽车维修教学和现代办公自动化等数字化教育教学)。

学校还建立了满足现行新课标需要的校本资源库(学科门类齐全),组织人员分系部、分专业录制精品课程视频,并及时上传,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累计上传数字资源总量161GB

(六)实习实训设施设备齐全

学校着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现建校内实训楼2栋,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有校内实习实训场所93个。其中钳工实训中心、电工实训中心、形体训练中心等57个实训基地是可供两个以上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校内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644个。其中专业实训机房16个,座位数1162个。学校还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8个,学校各项实习实训设备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627.48万元,生均7000余元,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钳工实训中心、电工实训中心、形体训练中心等实训室的工位是供两个以上专业学生使用的。在统计校内实训基地及工位数时,我们将实训基地和工位数计入了基地归属的教学单位,未重复计算。

二、实施四大工程,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非常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大了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学校现有教职工580人,其中专任教师406人(高职专任教师336人,中职专任教师和成人教育专任教师共70人),高职专业教师261人,双师型教师181人。每年聘请企业兼职教师40名左右,承担专业理论或实训课教学任务。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切实做到四个到位,即提升职教理念,认识到位;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到位;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到位;完善考评机制,激励到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结构不断改善。

(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专业带头人选拔和管理办法》、《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外聘、返聘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实施办法》、《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几项决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名师评选工作的有关规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等管理制度,形成了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二)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实施双师结构工程。学校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生产实践。通过参加教师技能大赛、顶岗实践、横向研发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服务能力。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非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尤其是以考代评的专业技术职称。现在,学校的专业教师中有美术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二级建造师、网络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多个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44.58%

学校学校建立了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省内外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成员或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幵发、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2014年,学校共聘请校外专业人员39名参与课堂教学或实训指导,年完成课时数8565学时。

2、实施岗位创新工程。近年来,学校实施以岗位创新教改课题等为主题的教改工程,鼓励教师立足岗位,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模式等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探讨解决方案,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近三年有70余项课题,3项专利,发表论文近800篇,中文核心32篇,2篇国际会议收录论文,4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3、实施名师带动工程。学校制定实施了《关于开展名师评选工作的有关规定》,评选出校级名师38名。通过名师带动教学团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说课、评课、督导等教研活动,组织指导各类教学、师生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出名师的教学示范作用、科研引领作用、专业带头作用和学生成才的导师作用。

4、实施人才引进工程。随着学校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校通过引进、招聘等方式,吸纳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之中。近三年,学校引进了多名高级技师作为实训教师,引进土木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硕士20余名担任专业教师。通过人才引进,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日趋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注重实践能力,选聘优秀兼职教师充实队伍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学习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学校根据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企业任职资格的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师配备上,严格按有关规定选拨和聘用主讲教师,并逐步形成了以校内双师型教师为主,适当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格局。

学校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现已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实践技能强、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与企业之间互聘人员也逐年增加,仅2015年,学校与企业互聘人员就达53人,其中学校外派到基地讲学29人,企业来校指导实训24人。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2013年为22.68 万元,2014年为40.68万元,2015年为42.64万元。

三、贴近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拓宽招生渠道,扩大招生层次

招生工作是龙头,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做好招生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招生策略和途径,并统一认识,更新观念,达成共识。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近年来我校每年全日制招生都在1800人以上。学校现招收全日制普通三年制高职、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和少量中职学生,目前在校生5533人,其中高职学生4123人,五年制高职前三年学生和中职学生共1410人。

(二)加强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始终紧贴区域产业实际建设与发展专业,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的投入,近年来已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专业建设,建立了会计模拟、移动通讯、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应用化工实训中心、冷藏实训室、财经系实训超市、人文系实训服务社、公路建筑实训中心、师范教育实训中心等一批实训中心,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我校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被确定为省级生产性实训中心,并已与企业合作开发生产项目,实现了实训中心服务于生产、创造效益的功能。

1、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学校以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原则,对部分专业进行撤销、整合、归口、重组、新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特色专业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学校已形成了理念为先、产业支撑、模式构建、能力为重、服务为旨的专业建设新机制。经过多年的专业内涵建设,现在学校开设的高职专业38个,已形成了“五大专业群”,即以液压气动、机械加工、应用化工、汽车检测与维修、通讯技术、建筑工程、公路监理等为骨干的理工专业群;以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为骨干的文化产业专业群;以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为骨干的现代服务专业群;以畜牧兽医、园林、园艺、冷藏技术为骨干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以蒙古语言教育、汉语言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为骨干的教师教育专业群。此外,学校还与辽宁蒙医研究所联合办学,以现代学徒制为办学模式,开设了蒙医、蒙药、护理(蒙语方向)三个专业。学校依托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成立了阜新高专阜新历史文化研究所,致力于阜新地方文化及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这些专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我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2、强化专业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构建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质量评价系统,建立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学校实行专业质量内审,促进了学校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状况,适时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了对专业建设的力度,为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有效推进课程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职业技能+素养的人才培养构想。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和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思路,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1、对接岗位,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依据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再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学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学习课程、实践课程、双证书课程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根据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制订了各专业核心课、骨干课的课程标准,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同时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学校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近几年,已有32门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2、注重实效,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学校坚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实践了工时学期制、农时学期制、“2+1”等多样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学校结合最新高职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实效性”翻转课堂,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广泛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鼓励教师树立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考核的思想,以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等三结合为考核原则,重视过程考核、量化考核和技能考核。学校90%以上专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能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善了教学环境,丰富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3、就业导向,定制实践教学新模式。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统筹“就业”和“学习”的需要,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专业学习的稳定性,努力建立符合就业趋势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确定必修课程,组成专业学习的主干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需要的学习模块,或根据企业的即时需要为学生就业提供定制的学习内容。各专业的第五学期均实行模块教学,按照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分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突出应用,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近几年,学校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十余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实践指导书逐年增加。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和特色教材,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程序,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健全机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学校把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并根据行业企业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严格推行双证书制度,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管理办法。

1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五个对接。阜新高专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六校合一”,几年来准确把握办好高职的学校发展定位,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由师范教育向高职教育艰难的办学转型。学校首先从专业建设入手,调整原来的师范专业,开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专业,努力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现在,液压气动、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加工与自动化、市场营销等专业基本成熟,生源爆满;学校在教学上加大实习实训比重,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开出比例达到11,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校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要求所有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学校鼓励在校生参加电大本科、应用自考本科学习,并面向社会开展职工培训、退伍士兵培训,开展科技支农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使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实现了对接。

2、健全体系,实习实训全覆盖良运行。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工作,建立了一大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协议的企业有148家。这148家合作企业中,接收两个以上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有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计算校外基地数时,未重复计算。这些基地分布在东北三省一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学校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主要顶岗实习单位覆盖专业率高,每届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为100%,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到100%,2014-2015学年度,我校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学时总量为398626/天。

学校建立健全了上自校企领导,下到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实践教学工作,加强了对实训、实习过程的管理,形成了有效的多向立体式管理渠道。实践教学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各专业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齐全,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具体、明确。学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实训、实习指导老师、专职辅导员、班导师等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都各司其责,实现了对实践教学齐抓共管。形成了专业指导与思想引导相结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管理与校外指导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比如对实习学生实施远程管理,通过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微信、QQE-mail、贴吧、电话、座谈、访谈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心、谈心,随时把握学生实习信息,关注学生实习工作以及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动态与困惑;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实行双签制,即学校与实习生签订顶岗实习承诺书,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与不定期现场实习检查相结合,检查工作有记录、有效果。

3、知行合一,加强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了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学校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并根据企业行业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形成了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为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实践教学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运行与质量评价三大体系。各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占到总课时数的50%以上。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和本地区产业集群的优势,把产业需求贯穿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始终,把突出学生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作为重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在专业业对接、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就业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近三年,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引企入校,送教入企,阜新市柔金密封件厂将生产车间设在我校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我校园艺和兽医专业将课堂开在了辽宁波森特生态农场,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实施过程考评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成效评价。

(五)促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近年来,阜新高专始终坚持以服务阜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阜新高专秉承“修德砺能”的校训精神,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如今,学校已形成了引企入校、教学入企、自办实体、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科技创新服务、成人教育渗透等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学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设计;在全省率先成立“校企合作与项目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与企业、行业联络对接和项目引进,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为了加强对学校校企工作的管理和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我校制定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学校又出台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对校办实体进行规范管理,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作,专门召开了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积极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与148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问题,使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1)引企入校,助力专业建设。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实际,引进企业入校生产经营,并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如2014年初,我校将原阜新高专校办工厂(阜新市柔金密封件厂)与机械系机加中心深入结合,引厂入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产环境,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在一起,现已达产达效。2014年研发了高压齿轮泵四个系列,其中CBHB系列新产品远销一汽、二汽、重汽、陕汽、福田等多家企业,深受用户信赖。又如阜新市永生汽贸集团在我校设立了永生汽修基地,与工程系汽修专业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沈阳凯莱酒店投资在校内兴建了酒店实训室,为酒店专业学生提供了仿真的酒店管理和服务环境。

2)自办实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大力扶持各系部以专业为依托自办经营实体,积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如机械系的阜新市柔金密封件厂、财经系的“大学生实践超市”、人文系的“博慧文化服务社”、 工程系的 “阜新市砺驰汽车修理厂”、农牧系的“牧丰动物医院”和“艺苑花坊”、公建系的“公路驾校”等。依托专业办好实体,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提升,同时实体也是学生最好的创业就业平台。

特别是学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依托,筹资1200万元兴建,与社会优秀幼教管理团队联合举办的 “北京师范大学新标准体系幼儿园阜新园”已于20153月开园,该园能容纳500名幼儿,现已招生爆满,并成为高专幼教专业的实习和教研中心,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再如以动物医学专业为依托成立的阜新牧丰动物医院,现有固定客户276户,对20余家养殖场开展了托管技术服务业务。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为养殖户、社区宠物饲养户开展免费免疫注射服务、饲养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教学和实习实训环境,更提升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教学入企,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学校一方面用学校的实习实训资源引进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同时创造性地创设了“工期学期制”、“农时学期制”、“季节学期制”,建筑专业在施工季节把教学办到了工地,园艺专业在农忙季节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导游专业在旅游旺季把实训放在了旅行社和景区,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4)试行现代学徒制,拓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我校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与辽宁阜新蒙医研究所联合开办蒙医学专业,并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度,为老蒙医配备助手,招收徒弟,为阜新地区和蒙东地区培养蒙医人才200余人,使蒙医学术后继有人,得以传承发展。

5)订单培养,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学校支持企业到学校实施冠名订单培养,先后有各企业冠名班27个。在工程系汽修专业设“永生班”,在移动专业设“中国(阜新)移动班” ;在机械系制冷专业设“辽西空调制冷班”;在人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设“沈阳凯莱班”、“昆仑酒店班”和“亚洲大酒店班”。使阜新永生汽贸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阜新分公司、辽西制冷空调有限公司、沈阳凯莱大酒店、北京昆仑酒店、亚洲大酒店等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大大缩短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6)科技创新服务,共同开发科研课题。师生在服务行业时发现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形成专利,再把研究成果投入到行业服务中。如计信系与珠海运泰利有限公司进行了服务外包形式的合作,机械系与企业合作带料加工等合作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技能,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工程系积极与国内一些相关大型企业联系,分别将学生安排到奇瑞汽车大连分公司、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方正科技、鞍山兴德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集中顶岗实习。

四、积极铺路搭桥,促进学生发展与就业

(一)学校开设专业与当地产业经济匹配度较高

目前学校高职在校生4123名,其中资源开发与评估类80人、交通运输类221人、农林牧渔类186人、电子信息类397人、制造类876人、土建类162人、艺术设计传媒类45人、旅游类135人、文化教育类921人,财经类891人,医药卫生类20人,生物与药品类58人,材料与能源类131人。在学校开办的高职专业中,导游、酒店、机械自动化、液压、制冷、机电一体化、兽医、园艺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营销与服务、移动通讯、电子技术、应用化工、动漫设计、道路桥梁等专业与阜新当地产业匹配度较高,是与阜新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为阜新市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二)较好完成招生计划,第一志愿报考数逐年提高

招生工作是龙头,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做好招生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招生策略和途径,并统一认识,更新观念,达成共识。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近年来我校每年全日制招生都在1800人以上。2013年我校三年制大专招生计划数为1700人,实际招生数1287人,其中第一志愿填报数980人;2014年,我校招生工作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三年制大专招生计划数1800人,录取新生1423人, 其中第一志愿填报数为1291人,报到1225人。 2015年我校大专三年制招生计划数为1800人,实际招生数1505人,其中第一志愿填报数为1265人。2013年、2014年、2015年都较好地完成计划招生数,且第一志愿报考数一年比一年高,到2015年达到90%左右。

(三)注重双证融通,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设立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主要职能是负责职业资格鉴定的组织、指导和监控,推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计算机操作员、汽车维修工等25个工种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根据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认证标准和要求,学校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图和考点组织结构图和各工种的职业标准。每年有千余名学生参加各类型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其中为社会培训鉴定人数占5%左右,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2013年年我校毕业生1264人,有1015人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80.3 %2014年我校毕业生1344 人,有1071人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79.7%2015年我校毕业生1382人,有 1275人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92.26%

(四)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注重市场调研,完善工作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和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校拥有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36家,基本能够实现顶岗与就业的“直通车”。学校积极组织招聘会,仅近三年来,就召开各种类型招聘会473次,推荐毕业生签约人数约占80%,得到招聘单位和毕业生的好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升,已连续六年超过省平均线1-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特别是在辽宁省普通高校2012—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评比中,经省教育厅及省大学生就业局层层遴选,阜新高专荣获了“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201320142015年我校毕业生总数为3990人,其中3688人为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率为92.43% 。学生就业选择本省外地市为主,就业人数为2659人,占毕业生总数66.64%;本地就业学生相对较少,就业人数为969人,占毕业生总数24.29%;到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较多,为3500人,占毕业生总数87.72%

近几年,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学校始终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将教学副主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纳入就业工作队伍,加强了就业工作队伍的力量,形成了“一把手指挥、多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做到开学有部署、工作有分工、过程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使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2、全员参与,积极拓宽就业渠道2013年,我校出台了《就业工作全员参与实施办法》(试行),在实行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校教职员工都积极投入到就业工作之中,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牵线搭桥,推荐毕业生就业。

3、制度完善,就业工作稳步发展为加强就业工作,学校制定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就业创业工作考核办法》,使学校各系部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在执行的过程中,结合就业形势的变化,对考核内容进行修改,确保我校就业工作稳步发展。

4、资金保障,顺利开展就业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为就业办公设备、系部就业活动经费、就业奖励、就业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生涯规划及创业大赛、创业培训教室设备、毕业生双选会、就业宣传、就业联络员、班主任就业通讯费及差旅费等方面投入经费,以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5、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学校注重专业团队建设,以专业团队、学科带头人为主,积极开展专业就业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及时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一专业一策”,就业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五、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建立了政府搭桥,部门牵线,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统筹,系部为主的社会服务体系,牵头成立了阜新职教集团。2012年以来,学校创建了牧丰动物医院、砺驰汽修厂、博慧服务社等多个经营性实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校企共同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与社会优秀幼教管理团队联合举办的 “北京师范大学新标准体系幼儿园阜新园”不仅已成为高专幼教专业的实习和教研中心,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更使学校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得经费收入达100万元。

(一)拓展办学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我校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还坚持面向企业和市场,实行“一主两翼”的办学方针,即以高职教育为主,以成人教育和电大教育为两翼,大力发展成人和电大继续教育。同时,学校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开设了函授、委培、应用自考、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开设50余个本、专科专业。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我校的继续教育始终走在前列。近三年来,仅继续教育培训企业人员就达3000余人次,涉及建工局技工培训、建筑八大员培训、公路施工技术人员培训、安全局电工、焊工安全施工培训等四个项目,目前到账经费收入4.5 万元。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韩国新罗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已有六批留学生赴韩国深造。

(二)成立职教集团,发挥高职引领作用

2010学校牵头成立了由阜新市13家大中专职业院校、30家大型企业和4家行业协会组成的“阜新职业教育集团”。又先后与辽宁职业学院、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组建辽西北职教联盟,加入浙江工贸职教集团、辽宁机械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辽宁农业职教集团、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形成了由学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校企合作联合体,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和各自特色于一体,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开办GYB创业培训班。我校于2012年经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为创业与普惠培训定点机构,20141029,我校首届“大学生GYB创业培训班”开班,邀请国家级培训师高晓菊、陈越和我校SYB培训师王希安、尤明秋授课,经过筛选,有32名阜新籍学生参加为期六天的“产生你的创业想法”培训。这是阜新市第一届大学生GYB培训班,市人社局给予了高度重视,市就业局张兴元副局长、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雷凯应邀参加了开班典礼,并在讲话中做了高度评价。市新闻媒体全程录像并在电视台播放。此后我校又开办了三期GYB培训班,2014年完成GYB培训人数104人,并录入到辽宁省人社厅创业培训人员信息库。

2、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4年我校被阜新市民政局确定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定点单位,开设道路桥梁与工程、制冷工和计算机(动画绘制)等三个专业。其中两届动画绘制专业学员67名、制冷工程专业学员15人、道路桥梁与工程专业学员8人,累计完成培训任务90人,2015培训费到款额为59.7万元。

3、开展社区培训。秉承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为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社区维护稳定、服务民众,我校深入社区调研,结合社区需求现已确定社区培训的方向和培训专业。现已确定办公自动化、汽车维修与保养、保险与理赔、水电维修、网上购物、花卉栽培、育儿与保健、心理健康、宠物饲养、书法绘画等培训课程。

(四)开展校际合作,推进学校战略发展

2011年,我校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并在如下方面开展校际合作:

1、共建辽宁兴阜液压研究院公共检测服务平台。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中,把阜新市的液压产业发展建设作为突破辽西北的一项重点任务,并且全力建设阜新国家级液压产业基地。2009年,我校申办了高职专科“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并于2011年初在校园内开始动工建设一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液压与装备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在此基础上,我校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合作,携手辽宁兴阜液压研究院共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在高专综合实训中心内建立公共检测服务站,为企业提供产品综合性能检测、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并为各中职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液压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2、两校合作教师互聘与挂职锻炼。2012年至今,我校先后聘请12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方向的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到校授课、讲座培训、实训指导、并指导专业建设工作;2016年,王立宏副校长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挂职锻炼。

3、两校合作共同建设和开发专业。一是相关专业的对接扶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对接扶持阜新高专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并给予相应的课程设置指导和专业技术支持。二是实训设备共用、实训基地共享。双方协议,校内实训室共享,实训设备共用,以弥补各自的设备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的弱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双方的校外实习基地公建共用,既满足了学生的岗位实习需求,又满足了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三是专业论证、新专业开发。双方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对现有高职专业进行研讨论证,加强专业建设;并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开发申办高职新专业。

4、两校合作共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共同研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毕业生就业资源共享,共同建立就业信息供需平台。

综上所述,阜新高等专科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所设置的专业能较好地为阜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为当地培养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2016928


返回首页 | 2024年单独招生专栏 通知公告 | 信息公开 | 智慧校园 | 联系我们